根据国家对期刊质量管理要求,加强学术不端风险防范,完善学术不端体系建设标准查漏补缺工作,建议各位作者在投稿前通过本站官网进行论文查重检测。鉴于作者在外部渠道查重易造成论文与成果泄漏,本刊与万方数据合作,特给与作者预检测通道,作者可通过以下网址,进行预检测,检测结果仅供作者参考,最终审定以本刊检测结果为准。(链接地址:http://zrkj.wanfangtech.net)。
数字博物馆是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建设内容,系统回顾其政策发展历程的主题变迁,可为政策设计提供改进建议。以我国2002—2024年134份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量化分析方法,从政策工具、政策目标、参与主体三个维度开展政策文献量化研究。研究表明,我国数字博物馆政策发展历经四个阶段,呈周期性增长,表现出数字技术与文化建设不断深入融合的趋势。在现有政策文本中,主要以政府为参与主体,倾向使用供给型和环境型政策工具,以设立标准化和数字化为政策目标。未来,为保障我国数字博物馆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政策主体在政策设计时应统筹规划政策工具的使用模式,动态调整政策目标的设立方向,主动构建多元主体的合作机制。
本研究以三星堆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数字云展厅”为例,探讨数字技术如何通过线上展示激发游客的实地旅游意愿。研究整合TAM(Task Acceptance Model)模型、SOR(Stimulus-Organism-Response)理论和态度理论,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研究发现: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趣味性正向影响数字云展厅体验;数字云展厅体验正向影响认知反应与情感反应;认知反应和情感反应正向影响实地旅游意愿;数字云展厅体验正向影响实地旅游意愿。研究为三星堆博物馆数字云展厅提出改进建议,为文博产业数字化提供参考,助力文化产业发展和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
概述博物馆数据与可视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聚焦在线数字馆藏、数字策展和数据分析与管理系统三类应用范畴,深入分析可视化技术在博物馆的经典案例。根据案例分析提出,在可视化技术应用中应注意提高视觉吸引力、增强交互性设计、服务两种目标用户、关注显示方式,以期达到理想效果。
新型技术与场馆资源设计应用相互整合与协同创新,可变革场馆学习方式,使场馆学习实现从“物”到“人”的转变。以圣何塞科技创新博物馆为例,其多方协同利用技术设计具身交互展品、利用实验室指南充分发挥展品资源技术价值以及借助线上项目扩大场馆影响力,据此从展品开发、场馆内学习空间设置和扩大场馆影响力3个方面为我国新型技术驱动场馆资源设计与应用提出建议。
元宇宙作为一种变革性的技术现象,加速了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区块链技术的融合,催生了新的数字博物馆形态。在这一不断演变的数字环境中,博物馆逐渐超越传统展览空间,成为具有强互动性和多维度文化交流功能的中心。本文聚焦元宇宙赋能的在线数字博物馆,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多种材料收集方法,探索数字博物馆在教育中的应用潜力,并构建了指导数字博物馆建设的概念框架。通过对现有案例的研究分析,构建了一个指导元宇宙中数字博物馆发展的框架。研究发现,结合VR技术与3D模型的多媒体互动设计不仅提升了用户的沉浸体验,还增强了文化教育的有效性。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明确了在线数字博物馆的定义及其与传统展览的区别,为未来数字博物馆的实践和理论发展提供了参考。
科技辅导员是开展科学教育的核心力量。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非结构式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科技辅导员的胜任特征进行调研,构建科技辅导员胜任特征模型。该模型包含专业知识、工作技能、态度意识、自我认知、人格动机5个维度,内含启发学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终身学习意识、跨学科整合能力、创新意识等25项胜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胜任特征模型为科技辅导员的职前选拔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在职培训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为职后考核提供了量化的评价标准。
本文以故宫博物院B站账号为例,以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M)为理论框架,运用Python、SPSS工具进行数据爬取与回归分析,评估视频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故宫博物院的科普视频在传播广度、认同度和参与度方面表现良好,传播效果受到内容属性和发布属性的显著影响。具体而言,时节风光类和活动讯息类视频显著提升传播效果,视频时长和正片背景音乐正向提升传播效果。标题字数过长和不当的发布时段负面影响传播效果。基于此,历史文化类博物院科普视频应增加时节风光类视频;适当延长视频时长,增加正片背景音乐,避免使用阐释主题型字幕;选择合适的发布时间,简化标题字数,并合理使用标签。文章为历史文化类博物馆在科普视频制作与传播方面提供有益的经验和优化建议,有利于推动历史文化类博物馆科普知识可持续传播。
董纯才是我国科普工作的重要开拓者,一生创作和翻译了大量科普作品,为我国的科普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文章以大量的文稿史料为基础,梳理出董纯才科普思想形成的三大源流: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伊林科普作品的启发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董纯才科普思想的内涵,包括科普思想的要义、科普的价值以及创作要求。董纯才的科普思想不仅在当时取得了成功,对当下的科普工作也有诸多启发和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绍兴科技馆“馆校合作中小学教师科学教育实践能力提升”项目,深入剖析科技馆资源在科学教师培训中应用现状与问题,并基于实证研究提出优化策略。研究发现,尽管科技馆资源在提升教师实践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在教师科学教育理念的深化、培训内容与资源的优化、培训组织与评估机制的完善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通过文献综述与实践研究,本文提出深化科学教育理念、优化培训内容与资源应用、创新培训组织与评估机制等策略,旨在推动科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未来,应进一步开展长期跟踪研究,推动馆校合作从短期项目向深度融合转变,加强政策支持与保障,助力科技馆从资源提供者向科学教育引领者转变,为新时代科学教育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全生命周期理论将临时展览项目分为启动、计划、执行和收尾四个阶段,并针对各个阶段提出了相应的管理重点和策略,助力推动展览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应用该理论中的策划与管理策略,上海科技馆“如何复活一只恐龙”临时展览通过展项更新升级、社区互动体验、巡展损耗缩减、IP品牌化运营,以及反哺式内容裂变等方式有效延长了展览的生命周期,并通过从单项一次性展示到多元持续化共创的转变拓展了理论的应用空间,落实了科研科普化、科普学术化的理念。
以“探秘青草沙水库”为例,研究小学科学教育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策略。秉持“全面育人”教育目标,基于跨学科教育理念,以STEAM教育为纽带,设计适合小学生跨班式社团活动的“探秘青草沙水库”主题活动,建立一种新型的“五育并举”的小学科学教育主题学习活动体系。
符号经济时代,符号成为博物馆文创的核心因素。基于皮尔斯符号学理论,借助大英博物馆“安德森猫”系列文创的成功案例,探究这一文创形象的设计和营销逻辑。在文创设计过程中,“安德森猫”从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三个层面进行编码,深度挖掘了藏品的文化资源并进行提炼归纳和创造性转化。在文创营销过程中,“安德森猫”借助大英博物馆的品牌营销和互联网时代的社群营销,实现了符号意义的有效传播。
以成都市草堂小学与杜甫草堂博物馆的合作为例,探讨了基于“共构机制”的校馆合作实践。该实践通过共用场馆、共有人力资源、共同课程开发及共享研发成果四个维度,有效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融合。研究表明,校馆合作实践不仅拓宽了学校教育的地理空间和学生的成长活动空间,还显著提升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服务能力,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为未来校馆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实践路径。
以《语言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一书为基础,通过剖析国外语言博物馆的个性展陈案例,探讨其在语言地图、语言本体及语言文化展陈中的创新实践,并总结这些案例在互动性、多感官体验及文化传承方面的突出特点,结合中国语境提出了语言博物馆建设的策略建议,旨在促进语言资源的保护与社会传播,为我国相关领域的实践提供参考。
<正>《科学教育与博物馆》(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是一本基于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开展科学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学术性、综合性双月刊(ISSN 2096-0115/CN31-2111N)。本刊着力反映高等院校、自然科学类博物馆行业有关科学教育、科学传播以及博物馆学的研究成果,旨在加强我国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在运营管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公众服务等方面的业务水平,提升博物馆人才队伍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以推动全行业整体发展,更好地向全社会提供高水平的展览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