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145088

  根据国家对期刊质量管理要求,加强学术不端风险防范,完善学术不端体系建设标准查漏补缺工作,建议各位作者在投稿前通过本站官网进行论文查重检测。鉴于作者在外部渠道查重易造成论文与成果泄漏,本刊与万方数据合作,特给与作者预检测通道,作者可通过以下网址,进行预检测,检测结果仅供作者参考,最终审定以本刊检测结果为准。(链接地址:http://zrkj.wanfangtech.net)。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上海科技馆20周年馆庆特刊于近日出版。特刊邀请国内科学博物馆行业和学界的资深专家学者撰稿,并刊登了部分“馆庆20年征稿”的文章,围绕“科学博物馆的未来”主题,从博物馆全球化、现代化、数字化、学术性、社会化等多层面、多维度展开探讨。

  上海科技馆理事长左焕琛为馆庆20周年特刊撰写了卷首语。她指出,“20年来,科技馆不断适应时代变化特征,坚持对标世界一流场馆,促进场馆转型发展:跨界融合的理念掀开了博物馆的屋顶,推动科普资源与文化艺术的跨学科融合;新兴技术重塑场馆,推动博物馆在展览、教育、研究等功能的革新;科普产业方兴未艾,推动科普影视、科普文创、科普游戏等新事物的诞生与发展……在这些领域,上海科技馆无疑是先行者和排头兵,率先在行业内取得了一个个喜人的成绩”。

  展望未来,左理事长寄语:“站在20年崭新的起点,科技馆将继续担负起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使命责任,打造专业多元的科普人才队伍,营造创新驱动的科学文化氛围。不拒众流,方为江海。科技馆将以更加开放、包容、合作的胸怀,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立足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不断扩大科普国际国内‘朋友圈’,吸引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科普教育的‘新朋老友’,着力增强场馆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20周年馆庆特刊刊登了徐善衍、王小明、龚良、王挺、任福君、宋向光、刘兵、陆建松、贾鹤鹏、王旭东、安来顺、周荣庭、潘守永、郑思晨和胡永红等专家学者的文章,对科学博物馆未来发展趋势展开多层面、多维度的探讨。这些文章和观点希望对上海科技馆的未来发展、对我国科学博物馆的行业水准和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有所助益,也为行业同仁带来富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实现借鉴和启发意义。本期特刊图文并茂,值得珍藏。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创刊7年来,在主办单位上海科技馆的领导下,在编委会的指导帮助下,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做行业发展的观察者、行业改革的记录者、科学文化理念的思考者、科普事业和科普产业的推动者等方面不断努力,已经发展成为科学教育领域综合性应用理论学术期刊和产学研一体的科学教育理论发布平台。

  借此机会,期刊编辑部也向一直以来给予期刊宝贵支持的各级领导、同仁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希望今后一如既往得到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与呵护,在你我的共同努力下,把属于科普人的这本刊物越办越好。

上一篇:2020年期刊目录下载

下一篇:2021年期刊目录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