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155030

  根据国家对期刊质量管理要求,加强学术不端风险防范,完善学术不端体系建设标准查漏补缺工作,建议各位作者在投稿前通过本站官网进行论文查重检测。鉴于作者在外部渠道查重易造成论文与成果泄漏,本刊与万方数据合作,特给与作者预检测通道,作者可通过以下网址,进行预检测,检测结果仅供作者参考,最终审定以本刊检测结果为准。(链接地址:http://zrkj.wanfangtech.net)。


专题论坛:博物馆展览创新

  • 基于设计心理学的博物馆展陈研究初探

    朱立;唐仕瑞;

    当今文博热潮席卷全国,对博物馆活动和策展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研究设计心理学在博物馆策展中的系统应用,文章试从观众观展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想法、策展规划时的错误倾向以及对策等方面如何吸引观众、优化策展进行概述,以期对当下提供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

    2025年05期 v.11;No.65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0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科技馆机器人科普展品研究综述

    任鹏;

    机器人科普展品在促进公众理解机器人技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设计理念的融入,机器人科普展品将更加丰富多样。本文研究了具有代表性的80篇中英文相关文献,从不同视角对科技馆机器人科普展品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综述,探讨机器人科普展品的应用场景,及其在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中的作用,并提出了机器人科普展品研究展望,为未来机器人科普展品的研发提供理论支持和依据,为科技馆机器人科普创新活动提供借鉴,为丰富科普展品、创新科技馆展品展示形式提供决策参考。

    2025年05期 v.11;No.65 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7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博物馆解谜”:博物馆展览新模式的探索与挑战——以上海天文馆“航向火星”展览为例

    王芷薇;

    “博物馆解谜”系伴随着探究式学习、游戏化教育等理念在国内博物馆兴起的一个概念。它自教育、文创产品而起,近年又被引入展览领域,无论从展览内容架构,还是在教育模式上,都对既往博物馆成例进行了大胆突破。一方面,此类展览具备强叙事性与交互体验的优势,可迅速吸引观众,鼓励其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它们存在不同程度的虚构,与博物馆一贯奉行的真实性原则相左,加之缺少实物、过娱化等局限,难免会引起博物馆语境下的质疑。基于此矛盾,本文拟以上海天文馆“航向火星”展为例,从博物馆语境与实物学习的角度讨论其中的虚与实,并思考此展览之于博物馆的可行性与相关对策。

    2025年05期 v.11;No.65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4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北京天文馆“拜尔星图”展项的创新设计与研发

    苗军;陈冬妮;赵开羿;张恩红;张枫乐;

    北京天文馆“拜尔星图”展项因其古典的外部视觉造型及创意的交互体验方式而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以一部科学名著为出发点,基于心理学、教育学、人体工学等原理,参照科技馆展品展项设计相关标准,利用TRIZ等工程技术理论,通过文献研究、静态设计、动态设计、交互设计的开发思路,最终研制出一组原创展项,希望为国内科技馆与科技类博物馆互动展项的设计研发提供一定的借鉴。

    2025年05期 v.11;No.65 3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5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指向亲子观众的博物馆展览策划实践与反思:以“我们的恐龙”展为例

    徐琴;

    本文尝试将面向亲子观众组织、策划和实施的展览形态定义为亲子展览,其观众群体主要是0—9岁的儿童及其家长。文章基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亲子教育理念,将0—9岁儿童细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0—2岁,3—6岁和7—9岁,并基于不同年龄段儿童在生理、心理、行为能力与认知能力等方面的特征,结合成人观众需求,提出相应年龄段亲子展览的设计策略,并在“我们的恐龙”等展览中付诸实践。希望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思考,推动学术界对亲子展览开展理论研究,为国内博物馆策划此类展览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11;No.65 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9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人文精神的科技馆展厅设计——以安徽省科技馆“健康之本”展厅为例

    俞放;

    基于人文精神的安徽省科技馆“健康之本”展厅设计,设计思路以生命奥秘、健康生活、公共卫生、抗震防灾4个主题为经,以科学线索、新课标线索、情感线索3条叙事线索为纬,设计内容注重对观者生理体验方面的关照和心理、精神升华方面的引导,最终实现人文精神在展厅设计中微观、中观、宏观3个层面的层层递进。

    2025年05期 v.11;No.65 5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区域协同下县级博物馆临展交流可持续发展探讨——以湖北省恩施地区为例

    周力;

    县级行政区划内博物馆和文物管理所多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在承担县域全部文物工作的同时,受人员、经费、藏品及馆舍条件所限,临时展览与对外交流长期缺位。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自2017年起尝试以区域协同方式,将引进的临时展览再次推送至各县馆展出,并借外展之机组织县级博物馆人员赴外地参与撤布展。实践表明,该模式短期内提升了县级馆的社会影响力,却因不对等交流模式、馆舍安全问题、超短展期及县级馆主动性等原因,不具有可持续性,难以形成良性循环。文章在梳理恩施州及所辖县级馆现状的基础上,剖析区域协同实践中的困境,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县级博物馆临时展览交流的可持续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11;No.65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6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研究论文

  • 共创STEM教师专业发展新未来——欧洲LINKS项目的引领导向、赋能机制及培养模式

    凤莎;马勇军;王裕瑶;

    为应对全球化与数字化时代STEM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挑战,突破传统教师培训模式在跨学科整合、资源协同等方面的局限,通过系统分析欧洲LINKS项目的实践经验,解读其四大引领导向,总结其通过顶层指导、组织协调与合作支持的赋能机制,和以内容框架为核心、以多元共建为路径、以质量评估为保障的培养模式,本研究提出三项关键建议:构建STEM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完善STEM教师知识结构与教学实践能力和打造“政-校-企-社”跨界合作生态,为构建中国特色STEM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提供理论参照与实践范式。

    2025年05期 v.11;No.65 6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0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自然标本预防性保护体系的实践与创新——以重庆自然博物馆为例

    吴磊;

    以重庆自然博物馆预防性保护项目为研究对象,针对自然博物馆标本特点,提出适宜的控制策略,探讨了该馆在预防性保护体系建设方面的实践与创新,并且评估了这些措施的有效性和适用性。通过总结该馆自然标本预防性保护的有效措施和经验教训,为国内其他同类博物馆、研究机构的预防性保护提供参考借鉴。

    2025年05期 v.11;No.65 79-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2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中小学科技辅导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隋卓然;马勇军;

    中小学科技辅导员是培养未来科技人才的重要力量,在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开展科技启蒙教育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运用内容分析法,以知网235篇关于中小学科技辅导员的文献为研究对象,从论文年度数量分布、作者来源信息、文献来源期刊、文献资助情况、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六个方面进行人工归纳统计分析,发现该领域研究目前呈现出紧跟国家政策、聚焦现实问题、发展空间大的特点。基于此,提出今后研究的建议:加大对科技辅导员研究的关注力度;加大科技辅导员理论的深度研究;增强本土化科技辅导员课程内容的框架研究;聚焦科技辅导员个体发展层面的研究;增加优秀科技辅导员个案的研究。

    2025年05期 v.11;No.65 90-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0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综述与述评

  • 从“参观”到“参与”:博物馆的发展及其观众参与趋向

    常丹婧;

    随着博物馆的发展变革,博物馆与观众的关系出现从“参观”到“参与”的转向。当今博物馆展览中观众参与的现象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受到社会背景、博物馆的研究和业务发展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梳理博物馆从诞生到今天的发展历程,发现其经历了政治民主化、教育民主化以及收藏理念与展览方式的变化,博物馆的发展趋势都指向观众参与。

    2025年05期 v.11;No.65 102-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4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实践探索

  • 博物馆研学旅行实践与发展策略研究——以孔子博物馆为例

    王桂美;

    通过对孔子博物馆研学旅行资源优势、研学教育体系及课程实践进行深入剖析总结,本文对未来博物馆研学旅行发展路径进行思考,并提出构建以标准化为引领、以青少年需求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基石、以跨界合作为助力的研学旅行优化发展策略,从而保障研学活动高质量、规范化发展,使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启智化人”的社会教育功能,同时期待能够为其他博物馆研学实践提供有益启发和参考。

    2025年05期 v.11;No.65 11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1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文庙博物馆场域具身认知教育设计刍议——以常熟文庙为例

    周起东;

    具身认知原本是哲学和心理学理论,后延伸至教育学领域。如何在拥有特殊环境特征的博物馆中将其用于教育活动实践,目前还未有过充分讨论。本文结合实例从身体与空间环境的共振、文化环境与身体的共鸣两个维度,探究常熟文庙运用具身认知理论深化阐释教育活动,促使观众身心与环境强耦合,拥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据此推绎出身体反应始终与环境紧密结合、线性观览与身体互动带来沉浸体验、观览和教育活动融为一体、构建完整的认知体系4个原则,并得出可更好地阐释同类博物馆的多重价值,推动特定博物馆教育理论发展的结论。

    2025年05期 v.11;No.65 12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5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书评·书讯

  • 重建儿童与自然的纽带,走向生态素养的终身培育——评《自然的呼唤——构建儿童与自然的深层联结》

    朱艳;

    <正>《自然的呼唤——构建儿童与自然的深层联结》一书直面当代儿童“自然缺失症”现象,系统探讨了城市化与数字化浪潮下儿童与自然互动的现状、儿童与自然疏离的成因与影响因素以及促进儿童与自然联结的应对策略和建议。本书融合跨文化理论研究、教育实证研究、科技应用与家庭干预,构建了“理论—实践—测评”三位一体的研究框架,为基于中国文化背景的自然教育提供了创新思路与解决方案。下文从问题导向、方法论贡献及实践价值三个维度评析该著作,并对其在科学教育领域的启示进行探讨。

    2025年05期 v.11;No.65 129-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4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征稿简则

    <正>《科学教育与博物馆》(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是一本基于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开展科学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学术性、综合性双月刊((ISSN 2096-0115/CN31-2111/N))。本刊着力反映高等院校、自然科学类博物馆行业有关科学教育、科学传播以及博物馆学的研究成果,旨在加强我国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在运营管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公众服务等方面的业务水平,提升博物馆人才队伍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以推动全行业整体发展,更好地向全社会提供高水平的展览教育服务。

    2025年05期 v.11;No.65 132-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