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对期刊质量管理要求,加强学术不端风险防范,完善学术不端体系建设标准查漏补缺工作,建议各位作者在投稿前通过本站官网进行论文查重检测。鉴于作者在外部渠道查重易造成论文与成果泄漏,本刊与万方数据合作,特给与作者预检测通道,作者可通过以下网址,进行预检测,检测结果仅供作者参考,最终审定以本刊检测结果为准。(链接地址:http://zrkj.wanfangtech.net)。
我国的博物馆虽然相较西方国家起步较晚,但2000年后借力互联网+的发展环境和新零售模式的辐射影响,不仅实现了由"以藏品为中心"向"以公众为中心"的认知转化,极少部分博物馆通过IP形象的研发合作和用户的交叉连接与供应链的整合,已经完成了"吸粉"和"圈粉"的初期阶段,实现了互联网社群的多维运营。从博物馆品牌化建设发展的必然性,博物馆品牌集群化发展策略和博物馆品牌集群化发展的优势三个方面加以论述,旨在基于国内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和前期研究基础,对国内博物馆的未来品牌化发展提出方法策略。
<正>为开发和整合科普研学资源,搭建科普研学共建共享平台,推动科普研学健康发展,2020年8月27—28日,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上海科技馆主办,中国科普研学联盟、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承办的第三届中国科普研学大会于在上海召开。作为2020年
<正>2020年8月29—30日,第三届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青年论坛在浙江长兴召开,大会紧扣国家战略"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以"链接、共生、成长"为主题,旨在探讨新时代科普场馆发展的新趋势、新方向、新格局,促进科普场馆服务、功能的创新转型升级,助力推动长三角率先发展、高质量发展、
<正>阿尔扎米尔绿洲科学中心位于"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沙特阿拉伯,是当地第一个现代化科技馆,也是该国2030远景规划的关键项目。该馆的展示面积达1 010 m2,设地球、生命、物理3个展区,共计42件展品。作为合肥磐石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承接的首个
随着博物馆整体发展的持续向好,以博物馆为载体的文博旅游发展迅速。游客的参观体验、情绪感知等影响着游客对博物馆的评价,进而极大影响着博物馆旅游的发展。本文使用网络文本分析与ASEB栅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广东省博物馆为例,对博物馆的游客感知进行研究。通过"八爪鱼采集器"收集游客在网络平台上的评论,并使用ROST Content Mining6. 0软件进行网络文本分析,分析其高频词、语义网络与游客情感;继而,结合游客的评价与博物馆客观条件,形成AS EB栅格矩阵,综合探究游客在参观博物馆过程中的感知;最后,从游客的消极评价中,得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博物馆管理的建议。
聚焦长春市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城市发展历史主题展览,对观众的参观时间和行为等因素作综合考察,分析各展项对观众的吸引力、持续力及其内在原因。以时间为尺度,吸引力指数、持续力指数和带有个体化倾向的合影留念情况共同构成了丈量展项的坐标体系,折射出各展项在履行其展示、教育、娱乐等功能的能力,旨在倾听观众对展项组合的无声反馈,进而提出创造沉浸式体验的重要性,并期望为展示空间的沉浸式环境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在新时代打造创新发展科普之翼的背景下,天津市率先提出了全域科普的理念。经过2年的组织实施,已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对天津市开展全域科普的相关文件和实践进行分析,从总体要求和目标、工作任务系统、行动方案系统和实施保障系统四个层次对全域科普的模式和实施路径进行梳理,并对实施全域科普的成效和创新思维方式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全国逐步推广天津市全域科普的经验提供参考依据。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科学传播的多向互动性明显增强,受众参与度有了很大提高,信息供给与需求量剧增。这使得灾难事件下的科学传播不同于社会常态下的科学传播。新媒体的便捷、快速、互动、低成本、低门槛使其成为一把"双刃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相关信息往往会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以极快的速度得到传播,并对危机事件的发展进程和发展方向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厘清新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科学传播之诸多关系,并采取有效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有着越来越丰富的娱乐方式和越来越挑剔的评价标准。如何运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和设计理念,开发出引人入胜的展项,让观众在体验之后犹有余味,这是科技馆面临的一大难题。以上海科技馆"能源挑战之旅"展项为例,说明如何将能源和环境知识映射为游戏元素,同时融入多人竞技和社交活动,让观众在竞争中游戏,在游戏中思考,潜移默化地认识到能源与环境平衡发展的关系。该展项的设计目标不是让观众学习具体的知识,而是对我们所处的地球产生关切,学会用辩证思维看问题。
2017年,上海科技馆推出了基于Swift语言开发的"趣玩编程"系列编程教育课程,成为全球首家推出Swift编程课的博物馆。该系列课程与上海科技馆实体展区深度融合,引入"馆校合作"+"馆企合作"的合作形式,探索博物馆编程教育的新模式。
在生活中,人们对"纳米"既熟悉又陌生,其实纳米技术、纳米材料及其相关现象就在我们的身边。本文阐述了实施纳米科技教育的意义,并针对校外课程教学的特点,分享基于生活科普理念的纳米科技课程应具备的特点及开发的适合青少年儿童的校外纳米科技课程及案例,以期为青少年儿童的纳米科普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提供参考。
"小小火车站建筑师"教育活动是中国铁道博物馆基于STEM理念开发的低龄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活动通过结合展品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开展探究,亲身动手实践,从而使学生构建起对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认识,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未来学习奠定基础。
在新时期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博物馆亟须创新服务方式,增强观众的沉浸式体验,更好地发挥文物保护与传承的功能。目前,国内外博物馆已有关于功能游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以国家典籍博物馆的主题实景解谜游戏"古籍保卫局"之"山海社的宝藏"为例,试图探讨功能游戏开发的价值与策略。
近年来,游戏不断拓展功能,被广泛应用到教育、医疗、商业、科研、社会治理等诸多领域,并取得显著成效,功能游戏成为电子游戏行业的一个重要分支。游戏企业通过构建的"游戏+"立体生态,为功能游戏提供广泛的应用场景和资源支持,不断探索"游戏+科普""游戏+医疗""游戏+文化传播""游戏+公益"等社会化应用,在游戏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赋能。
2017年7月,国家文物局指出"非国有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国有博物馆成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成果。但是,目前多数非国有博物馆只有一个基本陈列,要想延长展览生命力,更好地发挥服务功能,就需要挖掘馆藏资源和故事,开发教育体系,培养观众黏性。本文以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为例,介绍其自然探索中心的科普教育五大板块体系,以及该馆如何通过跨界合作与实践,探索博物馆线上科普和线下教育的更多可能性。
动物标本制作是一门包含动物学、化学等多科学与金属工艺、模具制造等技术相结合独特技艺。本文以在巴西国家博物馆假剥制鬃毛三趾树獭(Bradypus torquatus)方法为例,比较了中巴两国剥制标本填充物使用和防腐方法等方面的异同,并对未来动物标本行业趋势进行展望。
作为非正式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科技馆学习因其独特的形式和作用,在初中科学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阐述实现馆校融合,创设学习情境,创新初中生科技馆学习评价形式等方式,希望进一步宣传初中生科学教育科技场馆学习理念,优化科技场馆学习,提高初中科学教育质量,提升初中生的科学综合素质。
<正>近年国内科技馆的建设热潮迭起,前往科技馆参观的人数不断增长,随之而来的诸多问题引起了相关领域的关注。比如观众在场馆中做了什么,又收获了什么,是否发生了有意义的学习,存在哪些阻碍学习发生的现实因素,如何充分释放博物馆的教育潜能等。《解读科学中心与博物馆中的互动:走向社会文化视角》一书为我们回答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些
<正>~~
<正>《科学教育与博物馆》(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是一本基于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开展科学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学术性、综合性双月刊(ISSN 2096-0115/CN31-2111/N)。本刊着力反映高等院校、自然科学类博物馆行业有关科学教育、科学传播以及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