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对期刊质量管理要求,加强学术不端风险防范,完善学术不端体系建设标准查漏补缺工作,建议各位作者在投稿前通过本站官网进行论文查重检测。鉴于作者在外部渠道查重易造成论文与成果泄漏,本刊与万方数据合作,特给与作者预检测通道,作者可通过以下网址,进行预检测,检测结果仅供作者参考,最终审定以本刊检测结果为准。(链接地址:http://zrkj.wanfangtech.net)。
从科技传播的角度,探讨如何营造科学文化、培养科学精神。想要营造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就必须提高对科学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就必须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就必须探讨科学对大众文化的影响以及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需求的改变,21世纪的博物馆面临着诸多挑战。对此,博物馆应当在明确自身宗旨的基础上,规划日后长期的发展目标,并据此制定系列策略。今天,观众这一群体越来越受到重视。博物馆希望能够通过展览引发观众对历史、对现实、对未来的思考,借助多样的传播手段传递更为多元的文化价值。
博物馆是舶来品,它在近代中国社会的传播与实践是一项具体而实际的活动。通过不同人群、团体以及政府机构等媒介,经过认知、说服、决定、实施、确认五个阶段,将西方博物馆的功能、价值和意义等向中国民众扩散。以创新扩散理论的视角考察1840—1925年博物馆思想在中国传播与实践的全过程,试图把握近代博物馆在中国传播的内涵,丰富博物馆史的研究。
近年来,博物馆学相继出现分支学科,博物馆学的相关研究论文数量呈井喷式增长,但至今博物馆学仍处于基础概念、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震荡期,理论研究遇到瓶颈。学科评价作为科学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世界各国的实际工作中受到关注。本文尝试从学科评价的逻辑出发,梳理博物馆学研究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博物馆学术会议是促进馆际学术交流、提高科研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2019年博物馆领域112场学术会议的基本分析,发现博物馆领域学术会议具有主题丰富、规模大型化、时间冲突明显、地点相对固定、与社会合作不紧密等特征。针对会议组织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建议博物馆学术交流管理部门积极关注行业动态,降低会议冲突,将会议质量作为重点考察指标,探讨博物馆学术会议的管理方式,并提出建立学术会议组织管理标准化流程和行之有效的会议质量评估体系的建议,以期将博物馆学术会议打造成有深度、有广度的行业交流平台。
<正>2020年1月3日,上海科技馆学术委员会会议在上海科技馆举行。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褚君浩院士等8位学术委员会成员出席会议,馆长王小明、副馆长刘海峰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列席。会议由学术委员会主任褚君浩院士主持。
<正>2020年1月11日,2020年遗址博物馆展示创新研讨会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文物报社支持,湖北省博物馆协会、中国博物馆协会考古与遗址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办。就目前遗址博物馆的展示内容设计、陈列手段
<正>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高校正常开学和课堂教学造成的影响,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采取政府主导、高校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共同实施并保障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
<正>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旨在鼓励社区和博物馆从业者拥有多样化的观点,鼓励博物馆利用展览和讲故事的方式克服偏见。在为不同身世和背景的人们创造有意义的体验
家庭观众是博物馆观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吉林省博物院,采用观察法,根据吸引力指数、持续力指数和四象限分析法对家庭观众的博物馆学习进行评估。与普通观众相比,家庭观众对于参观体验的要求更高,但其平均参观时间较短,平均参观展品数量也较少,且持续力下降的速度很快,非常容易疲惫。调查发现,家庭观众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行为互动和语言交流。其中,行为互动可分为积极行为/互动和消极行为/互动,将影响家庭观众的参观时间和学习体验。而不同家庭观众采用的语言交流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异,也会影响家庭观众的参观时间和学习体验。值得注意的是,与生活经验、知识背景有一定关联的展品可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研究结果为日后博物馆开展针对家庭观众的展览和活动提供了参考依据。
台湾科学工艺博物馆"儿童科学园:梦想号"展厅之建设目的在于"让参观者得以认识世界各国不同的文化与相关的科学发明,进而拓展儿童的世界观"。欲达成此目的,必须预先了解参观者的需求,方能提供多元的活动内容与营销手法。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方式,于展厅内进行活动规划与营销之前置性评量。调查结果发现:观众大多借助社交媒体获取信息,而口碑营销亦至关重要。在网络载具上,以手机为主,故在信息提供上,应当考虑移动设备之操作界面的便利性。配套教育活动的形式以"亲子共同参与"最受欢迎,在类型上可选择"各式动手做活动""配合展品的趣味竞赛""异国文化体验",如需收费则价格在新台币100元以下,较为观众所接受。未来"儿童科学园:梦想号"展厅将朝上述方向进行活动规划及营销,以符合观众的期待。
中国农业博物馆作为国家级农业博物馆,肩负着"宣传三农,服务三农"的责任,承担着发展农耕文明的时代使命。2019年中国农业博物馆特别推出了"中国桑蚕丝绸文化展",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牢记初心使命"的讲话精神。为满足社会公众日渐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对本次展览进行了观众调查及数据分析并悉心听取观众意见,以期提升本馆业务水平,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推进社会文化发展。
在当下,博物馆教育日趋成为一个热门领域。以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和考文垂交通博物馆为例,比较了中、英两国博物馆课程开发的差异,包括教育政策、资金运作、目标人群和开发方式等,有助于为国内同行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随着科技类博物馆的主要使命转向科学的物质性研究及其所导致的对技术独立性的认同、对历史学本质和对科学史、技术史关系的再认识等新趋势,使得科技史与科技类博物馆有了更加深刻的关涉。而与传统的历史学领域的科技史对比,科技类博物馆视野中的科技史具有受众群体广泛、受意识形态影响较大等特点,并同时扮演着展示对象与展示工具双重角色。在探讨科技史时增添"使命"的维度,是在当代背景下全面了解历史、应对挑战的坚实基础。
数学发展史上发生过三次重大危机,对数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就三次数学危机的产生以及危机的解决方面进行梳理,从数学史的视角给出了三次数学危机的启示。
通过科普展品"奏乐电磁炮"控制电路板的研发制作过程,拟建立一套"展品控制电路板标准化设计制作流程",重点探讨流程中每个步骤对控制电路板制作的作用与意义,希望该流程对日后展品控制电路设计制作提高制作工艺、降低维修难度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天文学知识的专业性很强,与日常可见的物理或化学现象差异较大,普通观众往往难以理解天文方面的前沿动态。对于天文主题的科普展览来说,必须依靠辅助展品来支撑展示内容,这就需要设计团队的创新研发。利用对比手法进行展览策划,能将深奥、枯燥的知识直观化、可视化,激发观众的兴趣,引起观众的共鸣,最终实现认知的目的。
人物纪念馆不但要注重"物"与"史",更要强调"人"和"事";不应面面俱到,而要突出重点;展品不一定要强调"镇馆之宝",而应突出主题人物在非常时刻所展现出的精神、意志与胸怀,留给观众以深刻的人物形象,也能由此缓解纪念馆因实物不足所带来展厅过于堂皇空旷的尴尬。此外,包括前言与结语部分的文字解说既要恰当,更要精准,这既是为了准确刻画主题人物的形象,也是为了展示一个文博部门所应有的文化功底,表现出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科普场馆主题教育活动如今越来越受到重视,活动的举办提升了观众参与的积极性。一场成功的活动离不开优秀的策划者,更离不开实施者的不断完善。如何根据馆情,对活动进行改进与维护是一线科普工作者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以上海自然博物馆"一起聊聊吧"系列教育活动中的"恐龙化羽飞天"作为例,分析活动的优缺点,并对活动的改进与维护方式进行深入探讨。
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启示着科普教育同样应从"科普管理"走向"科普治理"。在现代博物馆的教育转型中,馆校结合视角下的科普教育需要在课程项目的理念上体现"四性"、做到"五不";在参与主体的考量上"六方"协同、博采众长;在专业人员的发展上探析路径、注入活力,从而厘清治理逻辑以便更好地凸显博物馆的公共服务价值和推动学校教育的实践化改革。以上海自然博物馆"博老师研习会"项目为例,从项目理念、参与主体和专业人员三个方面进行探析,并以此为新时代馆校结合视角下的科普教育治理逻辑提供若干启示。
光场技术在三维重建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通过采集光线的方向和强度,借助渲染计算就能在虚拟世界还原现实场景。这一技术的发展为博物馆创建虚拟漫游系统提供了更加先进的助力。以上海博物馆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特展为例,试图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采集展厅各部分的光场数据打造"永不落幕"的在线展览,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参观体验,并为建设数字博物馆带来新的创意。
对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收藏的鸟类标本进行梳理,分析其种类组成、受胁状况和保护级别等。希望借助鸟类标本,以陈列展示的形式向公众普及相关知识,激发观众对鸟类的兴趣,增强保护鸟类的意识,以期达到"人鸟相悦,和谐共处"的目的。
中国博物馆IP产业发展已成为必然的趋势,博物馆IP资源经营正朝着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从国内外博物馆IP资源的发展入手,通过对博物馆IP资源的应用模式与数字资源的保护新技术进行分析探讨,希望对推动博物馆在IP资源方面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随着云、AI、5G、IoT等新技术的兴起,博物馆进入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协同集聚新体验、新应用、新行业势在必行。通过对博物馆集群化发展模式与协同创新多元云架构的研究,希冀整合、升级数字藏品及相关知识生产全程的汇聚与处理能力,形成统一架构下知识与业务的交互,最终形成协同化的智慧新应用。
5G时代的即将到来,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各大博物馆的移动博物馆带来新生机。进入互联网数字化时代以来,尤其是数字虚拟现实技术与5G技术的结合会进一步提升博物馆在文物、文创等方面与公众的互动。通过对5G技术下移动博物馆的功能、分类、探索等方面产生的变化进行新探讨。
技术是推动博物馆发展的重要动力,展览陈列是博物馆发展的重点,本文简要分析并实证举例了在博物馆展览陈列中使用的虚拟现实、3D打印、屏幕与光影、智能动感影院、人工智能等技术,并对五种展陈技术展开应用意见和应用场馆调查分析。在调查中不但对技术应用调查总结了企业观点和观众观点,而且对技术应用场馆调查总结了国内外若干典型场馆的技术应用情况,调查结果可为推行智慧博物馆建设的展览陈列技术升级改造提供参考。
围绕泰国国家科技馆中的苏门答腊犀牛标本,笔者结合自身实践,详细讲解了修复过程,并从中总结经验,探讨动物剥制标本的操作技巧。
高校博物馆依托高校不同的学科拥有更专业的主题类博物馆,借助馆内的环境优势和独特的展品特性,在青少年科学教育的资源供给上独树一帜。对牛津大学博物馆群提供的青少年科学教育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中国博物馆的青少年科学教育提供范本与建议。
选取国外较有代表性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从其官方网站入手,对其教育材料包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其在线上教育材料包方面的主要做法和特点,以便为我国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实践提供借鉴。
通过参观考察近期对外开放的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围绕该馆的建筑特色、主要展示内容,阐述了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绿色建筑理念,以及凸显本土特色、注重文化传播的现代博物馆建馆理念。并列举了国外具代表性的博物馆案例进行论证。
<正>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开设博物馆学课程的高等院校逐年增多。对此,河北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和天津师范大学联合编著了《博物馆学理论与实践》。作为面向博物馆学本科教学的教材,本书并没有一味追求理论的深度
<正>《科学教育与博物馆》(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是一本具有全球视野、国内外公开发行(ISSN 2096-0115/CN31-2111/N)的学术性双月刊,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管,上海科技馆主办,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支持,《科学教育与博物馆》编辑部出版。
<正>~~
<正>《科学教育与博物馆》(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是一本基于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开展科学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学术性、综合性双月刊(ISSN 2096-0115/CN31-2111/N)。本刊着力反映高等院校、自然科学类博物馆行业有关科学教育、科学传播以及博物馆学的研究成果,旨在加强我国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在运营管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公众服务等方面的
<正>Aim and Scope 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 is a bimonthly academic journal with a global vision.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al history and science museums, it publishes papers of up-to-date science education theorie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s. Administrated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ssion of Shanghai Municipality, the journal is organized by Shanghai Science&Technology Museum and supported by Chinese Association of Natural